2011年3月11日星期五

譚家明+林青霞+張國柱 = 愛殺 (1981)

譚家明導演的<愛殺>, 又是一套絕版之中的絕版. 2007年, 香港電影資料館播過, 我錯過了, 聽說菲林底片因存放不妥而曾需要播映前調色; 去年2010年, 香港電影資料館搞了個龍剛導演作品展, 亦有放映他負責監製的<愛殺>, 我又錯過了. 此片沒有VCD或DVD版本, 我弄了個由錄影帶(或LD?)翻製的錄像, 終可欣賞<愛殺>. 希望越大之下, 失望也更大.


2002年, 看張藝謀的<英雄>, 悶到瞓著覺. 張導演為了要玩色調, 五個部分五隻顏色, 故事鋪排一塌糊塗, 浪費了好演員. 比張大導早二十年玩顏色的, 有譚家明. <愛殺>沒有<英雄>般走火入魔, 紅藍白三色構成主要色調. 電影與他後作<烈火青春>一樣有點突兀, 整套電影又分成兩戳, 前半部美景配戀愛情節, 後半部血腥滿地.

林青霞和秦祥林現實中曾是一對, 在台灣的瓊瑤改編電影又經常是男女主角. 在<愛殺>裏, 林青霞飾演的Ivy和張國柱飾演的柱中才是愛侶, 秦祥林的角色Louie則與劉天蘭的Joy為男女朋友, 而柱中和Joy則是兄妹.

Ivy和Joy在美國三藩市是校友, 又在同一宿舍居住. Joy與Louie拍拖, 但Ivy與Louie也是可交心的知己, Joy心裏覺得Louie喜歡的是Ivy, 加上她患上遺傳性精神病, 行為說話令人難以猜測及明解, 又常常玩自殺, 弄得Louie非常頭痛, 二人在分手邊緣.






Ivy見Joy精神狀態越來越差, 便叫身在香港, Joy的哥哥柱中到美國來, 勸服妹妹看醫生. 柱中來到, Joy又開心之餘, 又憤怒Ivy和Louie插手她的事. Ivy盡地主之誼帶柱中到處遊玩, 好不開心, 互生情愫, 但卻惹來Joy心中不悅, 亦令Louie非常不滿, 因為柱中完全沒有為Joy的事情著緊.







柱中與Ivy越走越近, 這時候Joy竟遇交通意外死亡. Louie否認在出事前與Joy爭吵, 但承認曾有討論. 柱中為妹妹辦理身後事, 行為亦開始變得奇怪, 甚至自己跳入棺木中, 卻表現得輕鬆自在. Ivy與柱中愛得難捨難離之際, 柱中卻突然說要回港處理事情, 並承諾辦妥事情後一定返美國與Ivy重聚.





Ivy在Joy的遺物中無意發現柱中的結婚照, 才驚覺原來柱中已婚, 但她心裏仍有千萬個問號. 柱中回到香港家中, 與妻子(葉德嫻)吵鬧, 恨她為何要讓他工作的航空公司知道, 他曾是個精神病患者, 還是她的病人, 令他被解僱. 這時鄰居(許鞍華)把小孩暫放在他們家中託管, 柱中卻把小孩的臉用顏色筆塗作藍色, 妻子忙於把小孩洗乾淨的同事, 他又把自己的手塗成紅色及藍色, 精神病開始發作. 妻子本想還柱中注射鎮定劑, 卻反手被柱中制服兼殺死.






身在美國的Ivy, 收到柱中的電報, 告知將快回美國. 盼望柱中回來的Ivy, 此時在報紙上看到工程師殺妻的報導, 心感不妙, 但仍不願相信柱中是殺人兇手. Ivy忐忑不安, 常留意周圍察看柱中會否已回歸, 而她的好友得知事件, 紛紛慰問. Louie雖未曾得悉柱中的案件, 見到Ivy心情不佳, 亦加以安慰, 誰知柱中已歸來, 看到二人舉止親暱, 醋意頓生.







柱中終於在Ivy面前出現, 晚飯時, 經Ivy詢問, 柱中毫不避嫌承認殺了妻子, 還向Ivy遞上結婚戒指. Ivy內心恐懼, 趁柱中不為意下想逃走, 卻被追回, 並告訴Ivy看見她與Louie摟作一團, 會用對付妻子的方法同樣對待Louie. Ivy聽後, 急忙找到Louie, 向他道出柱中殺妻的行為, 並提醒他要留意自己的人身安全.





此時, 柱中已潛入Ivy的宿舍, 向Ivy的宿友大肆虐殺, 血染斑斑. 其中幾幕虐殺的場面, 不比其他cult片的暴力遜色, 如向一名女生界頸放血, 又或另一名女生被他以飛腳踢門夾爆頭至血漿四濺等, 完全不像這片前六十分鐘的格調. Ivy回到宿舍, 根本留意不到室友已遇害身亡, 以為她睡著了, 還為她關燈. 翌日早上, 她發現某扇門有一血掌印, 才猜想柱中應來過, 到處打探.







Ivy到了宿舍的天台, 那裏掛滿又紅又藍的床單. 柱中就在晾曬中的床單裏出現, 掏出一柄刀, 遞給Ivy, 要求Ivy把他解決. Ivy本想把刀沒收, 她接過去, 一陣猶疑, 柱中衝了過去, 就在Ivy的懷裏中刀, 流得滿身鮮血死去, Ivy摟著柱中, 好不傷心.





<愛殺>的美術出色, 色調悅目, 構圖精美, 是電影最出色的一環. 這些都令電影看上來更有時代感, 即使在三十年後的今天觀看, 仍不覺得老土. 而且, 電影的開端時的取景佷有心思, 有沙漠有草原, 色調亦配合整體電影的一致性.




林青霞的年青美麗, 加上<愛殺>出色的攝影及各環境配合, 令我回味無窮. 但除卻劇本的轉折位不足外, 最令我不能投入故事中, 亦是林青霞的演出. 她的美艷得以持續, 是因為很多表情過於平淡和演法不夠放開. Ivy在得知好朋友Joy死去, 或柱中親口承認殺妻, 她都是沒有哀傷, 或出奇地冷靜, 最嚴重只是皺眉交代, 實在不合情理.

我對<愛殺>的感覺很一般, 就像<烈火青春>般, 結局好像失控一樣, 有爛尾之感, 有點想要譚家明回水的衝動.

3 則留言:

  1. 我手邊的《愛殺》應該和你的同來源,勉力看完的感想只有:吃不消,只知電影旨在做色彩實驗,以顏色反應人物心理,重視形式重視電影語言,不重視戲劇結構和劇情,雖不合我口味,但這是取捨而非素質的問題...

    《愛殺》是香港第一部設有專職美術指導的電影,光這點就有歷史地位(不僅因為重視美術,還因為貫徹專職分工的精神),美指為張叔平,我之前看《繁花盛放 香港電影美術1979-2001》一書,他說這部電影是他第一次能要求要有什麼衣服什麼衣料,而且真的能夠實現

    書中譚家明的說法也值得參考:

    「其實《愛殺》色彩實驗比《名劍》強得多,問題是我完成分鏡及前接後,想起這是商業投資,怕去得太盡觀眾會不接受,結果分裂成兩邊,下半部加了殺人的情節。」

    「形式與內容分離,《愛殺》不算是部完整的作品。但故事是真實的個案,本來是很好的,但劇本創作的時間比較趕,因為身在美國的林青霞突然只有兩個月時間。」

    由此可知殺人情節是後來加的,只能說譚家明早期電影都有如此或如彼的遺憾,《烈火青春》被增補了別人所拍的尾段殘殺戲,《愛殺》也不完整...

    回覆刪除
  2. suling, 你手邊的資料真多! 我同意你所說《愛殺》是取捨而非質素問題的說法. 只是身為觀眾, 看得不夠投入, 只是看到導演在玩顏色, 表達甚麼也不清楚的話, 無疑令電影人的心思白費.

    回覆刪除
  3. 我看到的色調與你的差好多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