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日星期二

桂治洪訪問

桂治洪導演最近成為2011年第35屆香港國際電影節的回顧焦點, 被稱為反建制的先鋒. 選片方面實在令人有點失望, 連最最最經典的<女集中營>都沒有份兒.


現今的香港本地導演, 鮮有被傳媒訪問, 除了新片上畫的宣傳外, 很少透露自己私人生話, 甚至他們的為人及性格亦不被廣泛報導, 這當然是與電影圈明星化有關. 貴為邵氏的成功導演, 桂治洪經常被官方刊物<南國電影>訪問. 從訪問的對答可見, 桂導演為人開朗健談, 喜愛自嘲, 轉數快, 創造力強, 但在工作時卻態度認真, 與私底下的他判若兩人. 他亦極常呻窮, 當年老婆及孩子都在美國, 只得他一人獨自留港發展電影事業, 賺到的錢卻要滙到美國, 入不敷支得要向邵氏借糧, 還因此要偷偷在邵氏外為協利拍了<匯豐號黃金大風暴>, 繼而收到邵氏的律師信.

今次找來<電影雙周刊>在八十年代初的桂治洪訪問. 當時桂導演已成名兼步入執導生涯的後段, 訪問者坦言對桂導演的作品認識不深, 還在問他一些背景資料! 對現今的我們來說, 這篇訪問起碼能讓我們對已離世的一代cult片宗師有基本的認識.


桂治洪是邵氏旗下幾個最受談論的導演之一, 他所拍的戲, 筆者看過卻不多, 而所看過的, 恐怕都是他最高水準的幾部:「成記茶樓」、 「大哥成」、 「臨村兇殺案」、「萬人斬」.

「成記茶樓」、「大哥成」緊迫的節奏、火爆的場面與氣氛, 「臨村兇殺案」那令人震慄的黑白畫面, 還有「萬人斬」那些明顯是下過心血場面設計, 都教人明顯留下極深刻的印象; 為此, 一訪問桂治洪也帶給我第一次的挑戰性.

第一次接觸

拿起電話搖給一個不相識的導演約訪問, 對我而言非怎麼一回難事, 但當我提議訪問地點時,桂先生跟他的電影一般火爆地道:「咖啡屋? 你想害我嗎? 」登時,我真不知發生了什麼事, 一時間感到有點兒窘.「那處很難泊車的呀!」他解釋了, 他的談吐是那麼坦率直接的,推敲著, 桂治洪坦白豪爽的人. 於是心裏想,這類「豪放型」的人不會待我太陌生, 對訪問有利.「我會準時到!」他最後爽直的說完, 便掛上了電話. 這是我跟他的第一次接觸.

第二次接觸

訪問終於約好在香港酒店的 Pool-side Lounge 進行,而結果是, 我遲到了, 他果然準時到了.「對不起」, 我甫坐下, 但他反而道歉, 氣氛真曲折.「我不能久談, 半小時後我便得回邵氏, 搞我的新片「」的配音.」 他歉意道. 雖然他通過南國畫報找不著我, 通知不了我改時間, 但他依然自邵氏飛車出尖沙咀來赴約, 免我久候, 他說:「一會我便要趕回邵氏去, 雖然有些導演是會把配音工作交給別人做, 但我卻放心不下,要回去看看.」 看來, 桂治洪對他的電影和約會, 都是同樣認真、有責任感的, 這使我更進一步認識他。訪問再改到另一個晚上進行, 地點則不變.

第三次接觸

* 桂導演, 你在入電影這一行以前, 有沒有正式學過電影課程的?

# 可以說有吧! 我在香港中學畢業以後, 便到台灣國立藝術專科學校去攻讀戲劇.

* 你那時去台灣就是一心讀電影, 希望做導演的?

# 是的. 我中學的時候已是電影發燒友了. 但到台灣國立藝專讀戲劇時, 學的多是舞台技巧, 甚麼布萊希特、莎士比亞、史坦尼斯拉夫斯基..., 都不知啃過多少, 因為那時台灣的電影還在萌芽, 我們只有學那些八米厘攝影, 拍些簡單的實驗電影.

* 既然你那麼醉心電影, 為甚麼不到外國去學?

# 怎麼? 到外國去學? 有錢才行呀! 你不知道, 我讀中學的時候, 已十分喜愛看電影, 又想自己學著拍, 但沒有錢去買攝影機, 於是就只有用鞋盒自製一個, 叫做「反射幻燈機」, 裏面放一個電燈泡, 「死慳死抵」儲錢去買菲林放來看. 那時候片頭片尾不要的, 我便買回來, 用鞋盒仔放出來玩, 當時我的菲林還是用硝酸製的不安全菲林, 記得有一回, 因為燈泡亮得太久, 鞋盒裏的溫度過熱, 菲林便自動燒了起來, 差一點搞出場火警, 被我父親大罵了一頓.

* 在學校畢業之後你怎麼了?

# 當年我是很夠沖勁的, 我自己寫了幾個劇本騎著單車四出找人給機會我拍電影, 可以先不收酬金, 等他們賺了錢才付我酬勞, 這樣情形下, 我在台灣爭取到拍過三部電影.

* 可否告訴我影片的名字?

# 噢, 我都忘記了, 而且也沒甚麼好說的.

* 之後呢?

# 我進入了邵氏(台灣)當副導演, 第一部拍的是潘壘導演的「情人石」, 當時的男女主角是喬莊, 鄭佩佩. 接著我還當了三四部電影的第二副導演. 我廿九歳那年返回香港, 轉跟何夢華, 拍過金漢, 丁紅主演的「三更尋冤」...等.

* 你當副導演的日子裏還有甚麼際遇?

# 我曾經被公司選拔派到日本松竹公司, 在大船製片廠受訓過一段時期. 返港後, 便跟過井上梅次、 中平康、史馬山等幾個日本導演, 當中, 我比較喜歡和井上海次一起工作, 拍過「香江花月夜」, 「花月良宵」等歌舞片.

* 你是如何當起導演來的?

# 起先, 邵氏把我升當「補鑊導演」, 我拍一些賀年短片, 或另些導演沒有埋尾的作品, 我便負責完成它, 藉此給公司「考牌」. 想起來, 那時候當導演真少有現在那麼幸運, 要先做副導演、「補鑊導演」, 看看拍出來的東西合不合格, 才考慮你升的機會.

* 那麼你終於捱了多久才正式做導演?


# 一共八年了. 在我三十四歳那年, 公司派我跟史馬山到星馬一帶去拍「海外情歌」, 這部戲是由陳厚主演的. 但在拍攝期間, 很不幸, 陳厚患上重症要入院醫治, 於是一拖之下, 日本導演史馬山和邵氏合約到期了, 他便返回日本去. 這樣, 公司便把這部未完成的戲交給我, 由我去補鑊, 完成這部電影.

* 那算是你第一次嘗試自己獨當一面拍的劇情片了.

# 是的. 那一次我的工作壓力可不小呀! 因為當時跟我合作的全都是很有經驗的日本仔, 那個攝影師更是跟黑澤明合作慣的度邊澈, 作為一個新仔導演的我, 試問怎不心怯.

起初, 我想過放棄, 不担任這部電影的導演, 但後來仔細想一下, 這其實是一個考驗自己的機會, 假如我在這樣的環境下拍出一部好戲, 公司對我也會另眼相看, 所以我決心要頂到底, 終於在各方面的協助下, 我完成了這部電影. 說起來攝影師渡邊可幫我不少哩!

* 這部戲拍出來以後反應如何?

# 公司很滿意, 大家都認為不錯. 這以後公司便放心給我拍第一部完全是由我執導的電影<哪個不多情>. 這部戲我邀請何莉莉任女主角, 她不嫌我是新導演, 接納了戲中的角色, 拍攝其間更幫了我很多忙. 那是一部很純很輕鬆的歌唱喜劇, 我個人很喜歡這部電影.

* 拍完這部戲, 你就一直任導演到現在?

# 不錯, 從那時起我便一路拍戲. 拍過「血証」、「蛇殺手」、「女集中營」、「洋妓」、「成記茶樓」、 「大哥成」、 「臨村兇殺案」及「萬人斬」等三十多部電影. 其中我比較喜歡的是「成記茶樓」、 「大哥成」、 「臨村兇殺案」及「萬人斬」. 至於「女集中營」、「洋妓」等電影可以說是為了迎合觀眾而拍的.

* 為甚麼特別喜歡這幾部電影?

# 因為在這幾部電影中, 我都嘗試過去實驗一些技巧或傳達一些訊息給觀眾. 比如說「臨村兇殺案」, 雖然是有點綽頭的香港奇案片, 但我嘗試用拍實驗電影的手法去處理, 希望可以把戲拍得有真實感, 例如用黑白菲林拍攝, 以長洲為背景, 增加影片懷舊氣氛, 有紀錄片的味道. 至於「大哥成」...哎, 你有沒有看「成記茶樓」及「大哥成」?

* 有!

# 你喜歡那一部多些?

* 「成記茶樓」.

# 我跟你一樣, 比較喜歡「成記茶樓」, 「大哥成」太煽情了, 不夠好.

* 我也有這樣的感覺, 兩部戲比較起來, 「成記茶樓」真實多了, 給觀眾的感受很強烈, 較易產生共鳴.

# 在「成記茶樓」中, 我是想帶出一個訊息: 在香港居住的人, 如果不珍惜自己前所能享受到的自由和舒適的生活, 那就會走投無路. 為甚麼我要這樣說呢? 因為在我拍「成記茶樓」那一年, 香港治安很惡劣, 打劫、搶東西、強姦罪行, 使一般低下層的市民生活不得安寧. 我想, 其實大家都生活在香港, 生活都過得比起大部份亞洲地區的國家要好, 為甚麼我們還要自己去破壞自己的社會呢? 試想想, 如果我們低下層的市民, 連香港這個家園也失去了, 還有甚麼地方可以去?

當年我有見及此, 就拍了「成記茶樓」, 寫一個從不犯人的好人, 卻常被人犯, 即使想自食其力過一生也不行, 終在社會黑暗的一面裏被迫得走投無路. 「成記茶樓」的最後一場, 我就特別設計陳觀泰手提行李, 拖著妻兒子女, 站在十字路口中, 不知何去何從.

* 這一場給我的印象也很深, 記得當時看完你這部電影後, 出街也心怯怯的.

# 這部片我很喜歡, 不過現在再看起來, 又覺得它不太成熟, 不是那麼好, 或者是我年長了.

* 前陣子你拍的「萬人斬」輿論反應不錯, 可惜不叫座.

# 就是了, 我真不明白現在的電影觀眾為甚麼會這樣的, 像是走了歪路.

* 怎麼走進了歪路?

# 現在的觀眾只愛看綽頭, 老實說他們都很懂看戲, 比如看甚麼橋段不合理, 看那個人打鬥, 翻筋斗是用替身, 那些道具是假的, 他們一看便知, 但對於導演的手法, 精心設計的場面, 想要表達的訊息等就不懂得欣賞.

* 是的, 現在的觀眾大多是這樣. 我看過「萬人斬」知道你是花過不少心思去拍的.

# 我真的花了很多心機, 在這部影片裏嘗試有娛樂性之餘, 加入一些個人的東西, 寫一些人性, 或者我自己的修養不夠, 表達得不好, 沒有人知道吧!

* 桂導演, 你謙虛了, 「萬人斬」中陳觀泰這人在江湖, 身不由己的角色, 刻劃得不錯.

# 但觀眾不會欣賞呀! 我很喜歡看「齊瓦哥醫生」這部電影, 在「萬人斬」裏我就是想寫一個像齊瓦哥一樣的人物. 這個人是生活在官場裏的, 他雖然心中有正氣, 但處身於清末腐敗貧困的社會裏, 他一個人站著是起不了作用的. 反之, 他只有被社會玩弄, 愚蠢地渡過一生. 有些影評竟說我拍慈禧太后出場那一場, 想學李翰祥, 但又拍得不夠他拍的那麼夠氣勢. 而事實上我根本不是想拍氣勢, 你有沒有留意到, 我在那一場中全是以全黃色去做背景, 然後到寫民間生活時, 我就全以灰黑色為背景, 是想製造出一種強烈的對比--在朝廷裏, 百官可以胡作胡為, 生活豪侈; 在民間, 百姓則貧困不已, 吃樹根充饑.

* 你拍村民生活一場真有點可怖感.

# 可惜沒有人知道我心思, 有些人寫影評凡是邵氏出品的電影就輕率落筆, 自己又不認真去看看導演在戲中的設計. 我認為如果要提高香港電影的質素, 除了導演本身要努力以外, 寫影評的人都應該有責任去推介好的電影給觀眾, 把導演的意圖, 所運用的技巧, 經過構思的場面, 分析給觀眾知道, 而不要只讚那套「鹹片」的女仔靚, 那部戲夠綽頭. 這樣一方面可以提高讀者欣賞電影的水平, 另方面亦促進電影導演去拍些有水準的電影.

桂治洪說著, 有點火爆的, 經過與他的三次接觸, 從第一個印象到現在的感覺沒有多大的分別, 大概這是因為他太爽直的原故, 無論對剛相識或相識以久的朋友, 他都是一個模樣, 沒有半點的掩飾. 我不怪桂治洪對我這個初相識的人發感喟, 事實上有些寫影評的人和電影觀眾都對他不公平, 桂治洪拍綽頭片一些寫影評的人便罵他, 但觀眾卻踴躍捧場, 桂治洪拍一部花了心血的電影, 那些寫影評的人又不推介, 觀眾又不捧場. 試問我們還能對這個導演要求些甚麼? 現在桂治洪說拍「邪」, 不妨說是要邪一邪自己的倒霉運, 但他担心自己沒有那麼多綽頭去滿足觀眾, 更担心香港的觀眾會繼續在歪路中徘徊, 牽著導演走!

1 則留言:

  1. 30兄:
    建議你專門介紹"成記茶樓" 和"大哥成"這兩套電影. 在
    下認為, 那個年代是香港電影黃金年代的開端, 甚至可以說是
    真正的黃金年代. "成記茶樓" 票房好像是一百二十多萬港元,
    前後幾年的情況, 除了李小龍(和後來的許冠文)一片獨大外,
    其餘電影能有一百萬至二百萬的票房已經不錯. 我看過一些關
    於香港電影發展歷史的書籍, 提到1978年的一線武打明星片
    酬(如狄龍, 姜大徫, 陳觀泰等)約為10萬至12萬港元一片,
    然則 "成記茶樓" 上映的1974年, 陳觀泰片酬應未到此數.
    因此, 百多萬票房的cult片也可以生存. 八十年代中後期,
    一線男主角的片酬已達二百萬左右, 票房沒二三千萬根本不行.
    九十年代至今, 票房下降(或高票房電影數目下降), 大明星片
    酬暴漲, 以致行業衰落.
    桂導演好像比較喜歡 "成記茶樓", 在下則對"大哥成"
    較有興趣, 覺得後者較有現代感. "大哥成" 也可以說是八
    十年代某些電影的先驅, 片中出現了保齡球場, 渡輪上打鬥
    等場面, 以1975年來說是很前衞.

    回覆刪除